Skip to content
全部雜誌1年10期月刊 + 1期特別版 ( 加拿大雜誌除外 ) | 本港包郵 | WHATSPP: (852) 62862875
全部雜誌1年10期月刊 + 1期特別版 ( 除加拿大雜誌除外 ) | 本港包郵 | WHATSPP: (852) 62862875
《噓,老師在睡覺!》  ──你是一個關愛別人的孩子嗎?

《噓,老師在睡覺!》 ──你是一個關愛別人的孩子嗎?

 

今期《小小青蘋果》的小故事講述小朋友看到老師睡著了,紛紛給她蓋上被子、給她玩具。他們看到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會主動提供協助、樂於助人。

家長可以如何培養小朋友的同理心,讓他們成為一個友善可愛的小孩?

幼兒對「對與錯」的認知

兒童由2歲開始能對事情的「對與錯」感覺到道德情緒,另一方面,幼兒的認知發展階段仍以自我為中心,對照顧者的心理依賴十分高。所以這是正家長激發小朋友對「關愛別人」、「同理心」、「分享=快樂」等概念的好時機。

照顧者的言語鼓勵

A:「你分享很多波子給其他小朋友呢!」

B:「你分享了很多波子給其他小朋友。你真是一個善良、樂於助人的小朋友呢!」

A或B的言語鼓勵,哪位更能建立小朋友的利他主義價值觀?

 

早年有研究人員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 觀察一班7-10歲孩子在分享自己擁有的波子給較窮困的小朋友後,對兩種言語表揚的反應。研究人員A和B分別向兩組兒童讚賞說︰「你分享很多波子給其他小朋友呢!」(讚賞分享的行為)和「你分享了很多波子其他小朋友,你真是一個善良、樂於助人的小朋友呢!」(讚賞孩子的品格)。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先前被B研究人員讚賞品格的小孩子在下次會面的時候,他們較A小組更願意分享。

稱讚品格更能讓小朋友把分享及關愛別人的概念鞏固成自身認同的一部分,並在自己的分享行為中了解到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原來自己是一個愛分享、善良的小孩子,而且我的分享行為是會令其他人和自己都快樂的)。

獎勵機制收效快?

相信很多家長對自己小朋友都有一套獎勵機制,在幼兒做得正確時給予小獎勵來吸引小朋友去完成父母的指令,提高完成一事的誘因(例如和弟弟分享遊戲機才能多玩15分鐘、每做一樣家務就有十元零用錢)。

獎勵機制的確見效快,家長為了免除煩惱,或多或少都會把小朋友「需要做」的事和獎勵掛鉤。但是,這種方法有個弊處,就是獎勵機制只是有效的短期手段,變相讓小朋友用獎勵來來衡量事情。

在獎勵機制下,小朋友的行為較取決於完成任務的回報──愈多的獎勵,愈大的動力。但是,獎罰的源頭(家長/遊戲機)消失了的時候, 獎勵機制就會大大失效,這時候要靠小朋友自主行動就難上加難了。再者,很多的事情不能用獎勵來衡量價值,例如作為家庭成員和學生的責任,沒有雪糕獎勵也要做功課,沒有玩遊戲機的額外時間都要愛弟妹。

所以……

家長的表揚讚賞能給小朋友傳遞的信息︰「關愛別人的行為是有價值的」;而獎勵可能會讓小朋友誤會「關愛別人是好事因為是有回報的」。請各家長不要小看自己的言語讚揚,對小朋友來說,你的一句來得很重要!

當然,最重要的是照顧者的身教、行為,家長有時可以跟小朋友玩角式扮演遊戲,家長扮成需要關愛的一方,小朋友扮成安慰者,讓小朋友實際上感受一下究竟甚麼才是關愛別人。

 

按此訂閱小小青蘋果,滿足處於萌發時期的幼兒所需。

Previous article 大哥哥大姐姐=小小朋友的偶像?
Next article 給第一次開學的孩子 作心理準備

Leave a comment

Comments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appearing

* Required fields

x

x